欢迎您广东省河南商会的朋友!
     官方小程序
     官方微信
     APP下载
    手机版
     网站地图
商会活动
近期将要举办的活动
查看近期活动
商会会刊
实时查看近期报刊
立即在线下载

电话:13650851598

传真:020-38391999

地址: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大道1469号1288房

豫商风采

客家人:源自中原的一支血脉(上)

分享:
时间:2018/2/10 9:52:51
        有人说:“有太阳的地方必有中国人,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。”未必十分准确,但显然意在强调客家人多,并且分布广泛。事实的确如此,据有关部门统计,分布在中国大陆120余县的客家人达5000万以上,分布在世界上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家人有1000万之众。由于客家人行走天下,移民世界,且在海外商界不乏有成功者,因此有“东方犹太人”之称。
        客家人为何要行走天下?客家人的故乡在哪里?客家先民为什么要背井离乡客居异地?要探求本源,就必须了解客家人的迁徒历史。
 
战乱导致大迁徒
 
        “客家”这一称谓的来历,无疑与客家先民的迁徙相关联。对其居住地而言,他们这些人是从别处搬迁过来的“客”。因此可以说,没有迁徒就不会有“客家”,是历史性的移民造就了“客家”这个称谓。
  专家学者研究证明,客家人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,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、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。民系与民族不同。民族是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,如原始民族、古代民族、现代民族等;同时还有其他广泛
用法,如中华民族、阿拉伯民族等。民系这一概念,是客家学研究专家罗香林先生为研究客家而自创的一个新术语,其内涵是同一民族内部的各个独立的支系或单元。客家人的祖先源自中原汉族,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,成了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。由于身在异乡为“客”,对故乡十分眷恋,因此很多客家族谱都记载着先祖居住于河洛;客家人世代相传,往往自称“河洛郎”。
  河洛,是指黄河和洛河,狭义解释为洛阳地区,但从广义上讲,河洛地区是指黄河中游、洛河流域这一广阔的区域。自称“河洛郎”,意即血脉之根在河洛。但根在河洛,并不是说所有客家人都出自河洛,其范围应包括黄河以南、长江以北、汉水流域以东、淮河以西的中原旧地,其核心在河洛。
  客家先民的迁徒过程漫长,原因比较复杂,但最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受灾难胁迫,尤其是历史上的战乱,导致了中原居民数次爆发式大规模南迁。
  第一次大规模南迁,是在秦始皇时代。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,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,即派遣60万兵丁“南征百越”。秦军浩浩荡荡南下,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,即揭阳山(今揭阳县北150里),直抵兴宁、海丰二县。公元前214年,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“南戍五岭”,即守卫如今的两广地区。这些兵丁长期“戍五岭,与越杂处”。秦亡后,这两批来自中原汉族的南下秦兵都留在了当地,被称作是首批客家人。
  此外,还有一种特殊方式的迁徙。据说,秦始皇为了建造阿房宫,曾驱赶数万中原“木客”前往赣南兴国境内深山老林伐木,没有累死的人后来都留在了当地,这可能是赣南客家最早的先民。
  第二次大规模南迁,是在西晋“五胡乱华”时期。所谓“五胡”,一般是指“匈奴、鲜卑、羯、羌、氏”五个胡人的游牧部落联盟。在前后百余年间,这些来自塞北的外族人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了数十个强弱不等、大小不一的国家,其中存在时间较长、具有重大影
响力的是“五胡十六国”。充满血腥杀戮的“五胡乱华”,严重破坏了中原的政权和经济架构;为了避难,许多中原居民从黄河流域大规模向南迁移,在长江下游江南地区建立了东晋。稍后,由于南北对峙,战争不绝,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,其中一部分人流入赣南,又经宁都、石城进入闽粤边地区。
  第三次大规模南迁,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。先是唐朝“安史之乱”,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,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逃。唐末黄巢起义,又有大批中原汉人逃入闽粤赣地区。如宗室李孟,由长安迁往汴梁,继而又迁到福建宁化古壁乡。河南固始人王绪、王潮响应黄巢起义,率光、寿二州农民起义军5000余人下江西,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。
  第四次大规模南迁,是宋南渡及宋末时期。由于金人入侵,建炎南渡,一部分官、吏、士、民流入太湖流域一带。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,入南雄、始兴、韶州;或沿走洪、吉、虔州,而后由虔州进入汀州;或滞留赣南各县。南宋末年,元军大举南下,又有大量江
浙及江西宋民,从蒲田逃亡至广东沿海潮汕地区至海南岛。
  第五次大规模南迁,是在明末清初时期。其时,生活在赣南、粤东、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大量繁衍,而居处又山多地少,遂向川、湘、桂、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。这次大规模的迁徙,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“西进运动”。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是来源于这次“西进运动”。当时,四川人口因战乱、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,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“湖广填四川”。
  第六次大规模南迁,是在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。当时为躲避战乱,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,还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,被押往马来西亚、美国、巴拿马、巴西等地。
  除了上述由于战乱等原因导致爆发式大规模南迁外,中原人民亦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来,还有历代官宦、贬谪、经商、游学而南迁。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,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,以及源自这一系的人,才被称为客家人。

    为何总向南方迁移
 
  中原人民为躲避战乱灾难,形成了多次历史性大迁徒。这些迁徒具有一个最明显的共同特点,即自北向南,每一次都是向南方迁移。
  有专家学者指出,客家先民义无反顾地南迁,主要原因是南方的土地具有吸引力。北方开发早,人的意识饱受农耕文化影响,认定民以食为天,食以粮为先,而五谷的获得要靠耕种,土地是命根子。他们背井离乡,就是要找寻一片能够安身立命的土地安居乐业。南方
开发迟,面积辽阔,人口稀少,且少有战乱,具有南迁汉人定居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。例如广东梅州,在南宋时,“土旷民惰,而业农者鲜,悉汀赣侨寓者耕焉,故人不患无田,而田每以工力不给废。”另外,在唐宋时期,对南方百越地区施行“毋赋税”政策,即不用缴纳赋税,这对于北方逃难的汉人们来说,简直就是“世外桃园”。正因为如此,南迁者纷纷定居在江南、岭南地区。
  有专家学者强调,道路也是个有利因素。当时的交通条件虽然极困难,但并非没路可走。因为从秦代起就有了驿道,从隋代起就有了运河水道,并有了东南道路和岭南道路。东南道路是以大运河为主干,把关中、淮南、东南连接起来,并延伸至如今的赣、闽等地。当时进入岭南的道路有4条,一是由荆襄道路南下湖南,经湘水、灵渠、桂江、西江进入珠江三角洲; 一是由湖南越大庚岭沿浈江、北江南下;一是由长江、赣江越大庚岭沿浈江、北江南下;一是由福州沿海岸西南行至粤东。这些道路尽管曲折迂回不乏险阻,却为历代客家南迁提供了便利条件。
  然而,客家先民的迁移并非是有组织、有领导的统一行动,而是无组织的非常焕散的迁移。因此,尽管他们迁移方向明确,但不可能有具体明确的行走路线,也不可能象水波一样一波接着一波,更不可能象射箭一样一步到位。他们为躲避战乱而出逃,必定是仓皇离乡,
扶老携幼,不顾寒暑地跋山涉水,要去找寻个适合耕种居住的地方安家过日子,少不了披荆斩棘,排除险阻。客家先民的迁徒,可以说是一部颠沛流离的血泪史。
  关于客家迁徒,有一个概念需要明确。并不是每一次迁徙都是客家的迁徙,是有严格区分的。一般认为,南宋以前的迁徙,都是客家先民的迁徙;而南宋以后的迁徒,才是客家的迁徒。客家先民的迁徒,主要是由河洛地区向南迁,远者始自今日之山西长治及河南灵宝等
地,近者多是来自如今之河南光山、固始,安徽寿县、阜阳等地。他们渡江入赣,迁徙至闽南地区;有的则从赣北或赣中迁至赣南或闽西,或粤北、粤东边界。
联系我们
电话:13650851598
传真:020-38391999
地址:广州市白云区三元里大道1469号1288房
微信公众平台
官方手机网站
Copyright 2017 广东省河南商会    版权所有   技术支持:网站建设     网站地图    网站管理  备案号:粤ICP备15028596号-1
  客服热线

13650851598

在线客服